2012-05-07

Pet (寵物與生死教育)

註:此文刊載於《香港佛教月刊》第六二四期。

最近社會對兒童哀傷的關注提升了不少,對於兒童哀傷時所產生的生理與行為問題,亦開始正視。不過,處理兒童哀傷與一般處理成人哀傷,有著不少分別,因為兒童對死亡可能有著很不一樣的理解與反應。

三歲以上的兒童開始有「神奇的想像(Magical Thinking; Wolfelt, 1991),覺得親人的離去自己都有責任,結果內心充滿自責與內疚,甚至出現迷信的行為,好像不肯睡覺,怕醒來時親人便會死去。遇上照顧自己的人忽然離去,兒童亦可能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。加上兒童可能無法用言語表達哀傷,以至成人以為他們並不覺得哀傷。結果,兒童只好以生病、不吃、不睡、反叛、不專心上課等方式來回應失喪的感覺。不少成人本身對悲傷亦感到抗拒,可能認為那是軟弱的表現,因而不自覺地暗示兒童不可以悲傷。種種問題,源自兒童對死亡出現的原因、死者的歸宿、以及喪親的經驗缺乏理解,產生了不少的誤會與疑惑。

如果再追溯源頭,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缺乏,是因為家長、學校和整個社會對死亡的忌諱所做成。生死教育面對的問題其實與性教育一樣,大家都選擇避而不談,又或隨便胡謅一些東西來搪塞兒童的問題。也許有些問題,連成人都無法解答。結果到死亡出現時,家長與兒童都完全措手不及。

處理兒童哀傷,早已有不少專書論述;其中有很多建議,好像幫助兒童表達感受、分享哀傷的經驗、與兒童一起回憶過去的美好、保證自己不會同樣地突然離去等等,不少都與處理成人哀傷的方向相類似。然而,在問題的根源,是如何像性教育一樣,推行兒童的生死教育?在此我想先談談面對寵物死亡的經驗。

美國曾經有研究指出,面對寵物的死亡,哀痛的強度與失去親人可能不相上下 (Sharkin & Knox, 2003)。主人內心產生的情緒,好像對失喪感到難以置信、對獸醫感到憤怒、對自己的疏忽感到內疚等等,特別是怕表達悲傷時受到社會的嘲笑,結果不少主人強自抑制,變成嚴重的抑鬱症。再者,寵物的死亡經常牽涉到一個越來越需要正視的問題:是否讓垂死的寵物「安樂死」,亦即人道毀滅?身為主人,要決定為垂死的寵物進行安樂死,那悲痛可以想像。因此,隨著寵物的善終服務開始發展,寵物的骨灰靈位已有出售,寵物離世的哀傷輔導亦已經出現。

既然失去寵物與失去親人的情況如此相類似,我覺得讓小朋友飼養寵物並陪伴他們面對寵物的生死,可以是一個很好的生死教育的開始。首先,小朋友飼養寵物,會學懂為另一個生命負責,並經歷歡喜與擔憂。亦有研究 提到照顧小動物能提升責任感與安全感 (McConnell et al., 2011)。到最後寵物離世,即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,讓家長可以為小朋友解釋死亡的真相,陪伴小朋友經歷哀傷,以及鼓勵小朋友思考生命的無常。

最重要的是,千萬別以為小朋友不會懂,也千萬別輕視小動物的生死。我經常認為,能照顧小動物,是我們和牠們一種難得的緣份,和人生裏其他禮物一般珍貴。牠們的出現,也許是業力的牽引,亦也許是牠們要自己的生命,為我們上一課:一次關於信任、無私和活在當下的一課。

當然了,在養小動物之前,要先確認你家裏可以養,並能承諾照顧牠一生,避免將來反種下惡業。今天養寵物有很多選擇,如果屋苑有限制,不一定要養大隻的貓狗,小龜小倉鼠等等亦是不錯的選擇。

參考:
  • Wolfelt, A. D. (1991). A child's view of grief. Fort Collins, Co.: Companion Press.
  • Sharkin, B. S., & Knox, D. (2003). Pet loss: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psychologist. Professional Psychology: Research And Practice, 34(4), 414-421.
  • McConnell, A. R., Brown, C. M., Shoda, T. M., Stayton, L. E., & Martin, C. E. (2011). Friends with benefits: On the positive consequences of pet ownership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101(6), 1239-1252.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