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11-20

Vanity (虛榮)

《訓道篇》或《傳道書》(Ecclesiastes) 一開始有句名言:

Vanity of vanities... vanity of vanities; all is vanity. (Ecc 1:2)
虛而又虛... 虛而又虛,萬事皆虛 (訓 1:2)。

它的意思,本來是指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,就如電影所言:人生本來很多事情都是徒勞無功的。不過「虛」(Vain) 慢慢變成了「虛榮」(Vanity) 的意思,而「虛榮」則是魔鬼最厲害的武器。自古以來,凡人與方士的目標,都是點石成金與長生不老。魔鬼也是先用享受與死亡來誘惑耶穌與佛陀。但當這兩種引誘失效時,魔鬼便會用「虛榮」:萬國的朝拜、群眾的擁戴、甚至要與神看齊等等,這些都曾讓不少偉人以及天使失足,墮入陷阱。

回想過去,也曾經為了一些無意義的名銜,好像什麼比賽冠軍、什麼學會會長、什麼課程的講師、什麼研討會的講者、什麼董事會的董事、什麼雜誌的訪問、什麼組織的顧問等等等等,忙得不可開交。秉承我一貫做人宗旨:盡量對不同的經驗抱持開放的態度,所以我並不後悔,而且不少工作本身都頗有意義。但撫心自問,其實背後有一半動機是「虛榮」。還記得我十多歲時,神父有次忽然在講道時邀請教友上台分享,結果我立即彈起身上台講道;之後神父問我是不是新教徒,因為天主教徒一般都是沉默的大多數。我當時並沒有覺得是聖神感召,也沒將榮耀歸於天,只是幼稚地在沾沾自喜。


這個問題,要等到年齡大了一倍之後,才懂得反省。「虛榮」的根源是「自我」,而「虛榮」本身不是罪,「虛榮」的禍害在扼殺了愛。

我最近讀了保羅.科爾賀 (Paulo Coelho) 的《贏家》(The Winner Stands Alone),講的就是虛榮如何扼殺了愛。內容大概是講一個很成功的電信大亨,因為對成功無止境地追求,結果太太跟別人走了。他於是在電影節期間跑到康城大開殺戒,把其他跟他一樣虛榮的人殺掉,藉此吸引他太太的注意。你可能會想,殺人又怎能讓情人回心轉意?這亦是全書最欠信服力的地方,以至讓整本書淪為科爾賀一部極失敗的作品。加上情節鬆散,不少網民甚至沒法讀完全書!

這本書的失敗,讓科爾賀明白他遇上了一個創作的瓶頸:因為他開始為寫作而寫作,以為只要做足資料搜集,便能寫出暢銷書。殊不知讀者買他的書,是因為想與他一起在靈性上有所成長。科爾賀也明白這點,於是他去了找自己的老師,並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,寫出了一本好得多的書。下一篇會為大家介紹。

說回「虛榮」的故事,我覺得演譯得最好的,還是電影《追魂交易》(The Devil's Advocate)。你覺得呢?

5 則留言:

Unknown 說...

說「虛榮」的故事,我覺得除了The Devil's Advocate之外,沒有其他能演繹得更好的電影了。

匿名 說...

人在社会有名有譽並非坏事, 最重要就係要清醒----浮云会飄走消失的

匿名 說...

我一直有看你的blog, 十分欣賞你的才華; 你的見識廣博, 实在令我眼界大開。 看到你這‘虚榮’中的相片,才知你是一位有才華的俊男。希望你把你的智慧在blog中發揚光大。........讀者:水瓶座

paulsin 說...

還是第一次有人用「俊男」來形容我,可見相片解像度真的太低 ;)

Unknown 說...

工作上,身邊大部份的人仍然追着「虛榮」這兩個字來幹,不惜踐踏其他人的功绩,違背良心及操守,究竟有多少人看得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