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4-21

Temple Theology (聖殿神學)

從前,有一個被揀選的民族,掌握了一個神秘的儀式。這個儀式,能讓人上升到天上,受傅聖化,與神合一,然後成為神的眾天使之一,從而參天地之化育,跟天地萬物融為一體。

為了讓人進行這個儀式,神啟示了人如何建造「聖殿」。第一步,是建立「至聖之處」或「至聖所」(Kodesh ha Kodashim;Holy of the Holies),讓神光輝的「臨在」(panim,與「臉」同,故常被譯為「聖容」) 能出現在人間。「至聖之處」裏放的,是一個寶座,座下有法律與權柄的象徵。神的指示是:「有光」。

第二步,是用帷幔 (Veil) 把這至聖之處圍起來。神的指示是:「將水分開」。

第三步,是把用麥做的餅 (Showbread) 供奉在聖殿內,把創世智慧的印記印在餅上。神的指示是:「地上要生出青草……蔬菜……樹木……種子」。

第四步,是把象徵日、月、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等七顆星體的七燈燭臺 (Menorah) 供奉在殿內。神的指示是:「在天空中要有光體」。

第五步,是放上用來祭祀牲畜的祭壇。神的指示是:「水中要繁生蠕動的生物,地面上、天空中要有鳥飛翔」。

第六步,就是讓這民族的領袖,即受傅的王,也同時是大祭司,帶著羔羊的血,與整個民族的罪,進入「至聖之處」,進行「贖罪祭」(Atonement),然後與神結成一體 (At-One-ment),回到萬物從神裏流溢 (Emanate) 出來的那一刻。神的指示是:「讓我們我們的肖像,按我們的模樣造人……造了一男一女」。

聖殿的建造於此完成。第七步,是靜止、默觀:「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」。

由於神 (Elohim,眾數) 的肖像裏有一「男」,也有一「女」,因此聖殿裏除了父神,也供奉了母神。父神名為「El」,是創世的神。祂的妻子叫「阿舍辣」(Asherah),亦會以「El Shaddai」出現,是大地與生育之母。他們的兒子們,就是眾天使。父神是存在的整體,萬物是構成整體的部分:「他在萬有之先就有,萬有都賴祂而存在」(哥/西 1:17)。至於母神「El Shaddai」裏的「Shaddai」,是「乳房」(Shadayim) 的意思,後世譯為「全能」(Almight)

由於父神在整體,因此不會干預萬物的意志,因此每次下凡與人說話的,都是母神。母神的象徵包括了有雙乳的女神像、有翅膀的日輪 (即「革魯賓/基路伯」)、燃燒中的樹等等。厄則克爾/以西結見過她在聖殿的寶座上出現 (則/結 4:5)、梅瑟/摩西曾見過她在「荊棘叢的火焰」中出現 (出 3:2)、耶肋米亞/耶利米則記載「母女揉麵給天后做餅」(「天后」乃「Melekhet ha Shamayim」即「Queen of Heaven」;耶 7:18)

因此,在公元前十至九世紀,撒羅滿/所羅門王用三萬人花了七年把聖殿建成了 (列/王上 6:1-13),並把父神母神的象徵都供奉在聖殿裏。他解釋,聖殿是為了讓人從罪裏解放出來,並與神重新合一而建的 (列/王上 8:31-39)。聖殿建成了,誰是祈禱與獻祭的大祭司?就是身兼司祭與君王兩職的撒羅滿/所羅門王自己 (列/王上 6:54, 62)

撒羅滿/所羅門王承繼的傳統,來自身兼司祭與君王的默基瑟/麥基洗德:「撒冷王默基瑟德也帶了餅酒來,他是至高者天主的司祭(創 14:18)。在聖殿裏,司祭王變成「主」(Lord),並回到人中間,成為神的臨在,名叫「厄瑪奴耳/以馬內利」(依/賽 8:8),即神與我們同在。

這個聖殿,叫第一聖殿或撒羅滿/所羅門聖殿,屹立了四百多年。直至在公元前 586 年巴比倫入侵,把它燒燬為止。之後這民族流亡了,直到公元前 539 年波斯王居魯士大帝 (Cyrus the Great) 打敗了巴比倫人,讓這民族重建了聖殿,亦即第二聖殿:「波思王居魯士這樣說:上主的神『雅威』將地上萬國交給了我,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築一座殿宇」(編/代下 36:23)。這聖殿存在至約公元七十年,這民族在羅馬人統治下叛亂,才被羅馬人焚燬。

就在第二聖殿建成後,八歲的約史雅/約西亞 (King Josiah) 成了王,並於進行了宗教改革。這次改革簡單來說,就是引進了「一神論」(Monotheism)。當時的祭司號稱找了一卷「法律書」,也就是《申命記》(Deuteronomy),並把神定義成「忌邪」的神 (申 5:9)。於是聖殿內所有阿舍辣女神的像都被拿走燒掉,把不在耶路撒冷的各地廟宇拆掉,把僧侶裁撤甚至殺掉揚灰等等 (列/王下 23:4-20)。被焚燬的包括了「奉獻給太陽的車輛」,也就是代表母神的「革魯賓/基路伯」,以及象徵母神的木和柱,從此加入了全球「父權主義」的潮流。

在這次改革之中,舊約聖經被重新修訂 (Deuteronomistic Redaction),所有女神阿舍辣的名字,都被隱去或改掉。例如她向梅瑟/摩西顯現時說「我是阿舍辣神」(Ehyeh Asherah YaH),被詮釋成「我是自有者」(Ehyeh Asher Ehyeh,這是因為希伯來文是不標響音的;出 3:14),並禁止放「燃燒中的樹」亦即「生命樹」在聖殿裏:「在你為上主你的天主所建的祭壇旁,不許豎立任何木頭的神柱(申 16:21)。祭司的權柄從猶大達味/大衛的後裔手裏,轉交到肋未/利未的後裔手裏。自此,母神不再下凡,祭司亦不能超凡入聖,與神合一,變成天使,亦即「神的兒子」。神秘經驗完全被禁止,只剩下律法:「隱密的事,屬於上主我們的天主,已啟示的事,卻永遠與我們和我們的子孫有關,為叫我們實行這法律上的一切話」(申 29:28)

第一聖殿的祭司與僧侶,為了保存對女神的記錄與崇拜,用了另一個名稱代表她:智慧。他們指明「智慧」代表著神的妻子:「我愛慕智慧……因她與天主共同生活……萬有的主宰也喜愛她。她實在透澈天主的奧秘,自行決擇天主的工程。」(智 8:3-4)。在「她為掌握她的人,是一株生命樹;凡堅持她的,必將納福」(箴 3:18) 裏的「納福」或「快樂」,與「阿舍辣」的發音是一樣的。這代表他們會「堅持」守護住第一聖殿與女神的傳統。

「聖殿神學」認為,這就是耶穌時代的背景。耶穌的來臨,是重新把君王職與司祭職合併,並透過用「聖神/聖靈」(女性位格) 來代表智慧女神、代表他天上的母親:「聖神有如鴿子降在他上面;又有聲音從天上說:『你是我的愛子,我因你而喜悅。』聖神立刻催他到曠野裏去。」(谷/可 1:10-12)。因此,耶穌來是要恢復第一聖殿的信仰。他示範了進入「至聖之處」變成「神的兒子」或天使的過程:「在他們面前變了容貌發光有如太陽,他的衣服潔白如光」(瑪/太 17:2)。並用自己的血進行了一次而永遠的贖罪祭,讓人與神從此合而為一,永不分離。耶穌被稱為「納匝肋/拿撒勒人(nazōraios),就是「守護者」(nôṣrî) 的意思;他的跟隨者就是「納匝肋/拿撒勒教派」(nōṣrîm,即「守護者們」;宗/徒 24:5)。他們守護的,就是在第一聖殿時期父、母、子三位一體的信仰、讓人成聖並與神合一的神秘儀式、以及反對學究般遵守申命記的律法。

聖殿神學」是瑪格麗特.巴克 (Margaret Barker) 所提出的學說。巴克是新教衛理會的神學博士,亦是舊約研究學會的主席。在尋找證據支持「聖殿神學」觀點的過程中,巴克引用了不少典外經,特別是近幾十年出土的「拿戈瑪第經集(Nag Hammadi Library)。因此,她所說的是否正確,就要靠大家自行判斷了。我傾向相信巴克所提出的大框架,並認同早期基督徒是神秘主義者。不過巴克的辯證也有太牽強的時候。無論如何,她一系列的著作還是挺有趣的。不想花錢買書的話也可以先讀她放在網上的論文

沒有留言: